查看原文
其他

云南边防史上的几个主要事件

滇史 2022-08-15

(一)马嘉里事件


英国占领印度后,一直蓄谋开辟从印度至我国云南的交通线,以实现其侵略我西南各省的阴谋。清同治十三年(1874)英驻印总督派英军官柏郎从缅甸出发,要求进入云南“考察”,英驻华使馆亦派译员马嘉里前往迎接。马嘉里从北京到云南腾越(今腾冲)后,竟在城外的叠水河边明目张胆地测绘地形。马嘉里的强盗行径,激起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极大愤怒,纷纷涌至叠水河边斥责,吓得马嘉里停止测绘,逃回住所,后由腾冲总兵将其护送出境。马嘉里到缅甸八莫后,即与柏郎一伙会合,策划入侵云南。

光绪元年(1875)柏郎一伙由数十名印度殖民军和一百五十名缅军护送,驮着大量武器弹药,浩浩荡荡向云南境内入侵。这伙殖民主义分子行至边境,得知我各族人民积极准备抵抗的消息后,不敢贸然窜入,先派马嘉里来探听虚实。

马嘉里带着四个汉奸和随从,窜到盏达土司所属的蛮允街住了两天,即返回去接柏郎,行至户宋河边,被二百多景颇等族人民包围,令其退出界外。马嘉里恼羞成怒,竟首先开枪,当场打死我景颇族同胞一人。群众怒不可遏,把凶犯马嘉里乱刀砍死,随行四人均被击毙。接着,两千多各族人民汇成一股反对英国侵略者的洪流,手持大刀、长矛、火枪,直奔西山,将柏郎一伙团团围住,激战一天,双方各有伤亡。后柏郎用金钱收买了当地的一个反动头人,在四野放火,风劲火烈,围攻的群众只得暂时散开,这伙武装匪徒才得以逃脱。

英国妄图侵占云南、独霸长江航行权,蓄谋已久,正苦于无借口,这时便抓住马嘉里事件,大肆讹诈,以断绝外交关系和武装入侵云南、汉口相威胁,要挟清政府满足英国苛求。驻北京英使威妥玛极尽讹诈之能事,不等清廷答复,就降下使馆的英国旗,离开北京。腐朽昏庸的清朝政府慌了手脚,命直隶总督李鸿章追踪英使议和。光绪二年(1876)九月,李鸿章和英使威妥玛签订了《烟台条约》。一个外交官员,公然在中国土地上干间谍勾当,还首先开枪打死了我人民群众,我国人民严惩凶手,这完全是正义的。而英帝国主义却借机向清廷大肆恫吓,不仅要张贴告示予以“昭雪”,讹诈白银二十万两的巨额赔偿,并且在许多方面扩大了《天津条约》和《北京条约》所规定的特权,彻底暴露了英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。

(二)英国侵占木邦、孟艮等地

清光绪十一年(1885),英国灭亡缅甸后,我国云南是其进一步侵略的目标。对此,我沿边各族人民早有警惕,积极准备抗击英国侵略者,并向清政府求援。英国为避免中国采取措施,特由其副外相克雷向清廷驻英公使曾纪泽表示。“英愿收潞江(即怒江)下流以东之地云南南界之外起,南抵暹逻。北界西滨潞江,东抵澜沧江下流,其中北有南掌国,南有掸人各族,或留为属国,或收为领土,悉听中国之便。”这些地方包括今缅甸北部之南掸邦,即元、明、清代中国建立的孟艮土司地区,北掸邦,即元、明、清代中国建立的木邦、孟养等土司地区。英国设此骗局麻痹清政府后,于光绪十四年(1888)侵占了北掸邦,光绪十八年(1892)又侵入南掸邦。此时,清政府才派薛福成与英商谈界务,重申以大金沙江(即伊洛瓦底江)为界之议。英则以停议已久,且未正式立约为借口,背信弃议,强行侵占。在英帝的压力下,清政府于清光绪二十年(1894)与英国签订了《中英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款》,除一部分地区保留为中英未定界外,规定:

1、中国不再索向永昌(今保山,清代永昌府设此)、腾越(腾冲)边外的土地。
2、北丹尼(即木邦)及科干(即果敢,又称麻栗坝)划归中国。
3、孟连、江洪(今西双版纳)亦划归中国,但该地的“全地或片地”未经与英国议定,不得让与他国。

《续议滇缅界务、商务条款》提到的边界坐标及地名在现代云南省地图上的位置。红点为坐标(按提及顺序),绿点为地名。猛角位于猛董以北10千米处,限于图幅不予标出;孟仑在孟连以西缅甸境内,具体位置不明。

法国吞并我猛乌、乌得后,英国又抓到借口,谓此事与《中英条约》抵触,得寸进尺,再次提出新的领土要求。清廷复命李鸿章与英使窦纳乐商谈,于清光绪二十三年(1897)在北京重定《滇缅界务商务续议附款》,以南坎、北丹尼、科干归英,勐卯三角地永租与英国管辖。自此,元朝以来就建置的云南土司区域木邦、孟养、孟密、孟拱、蛮莫、孟艮等很大一片土地,统统被英帝国主义占去了。

贪得无厌的英国侵略者,于光绪二十四年(1898)中英两国在陇川勘界时,又胁迫清政府再把国界划入我内地六、七十里,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强烈反对。陇川王子树的景颇族山官早乐在群众支持下,向英国侵略者提出严重抗议,并展出了虎踞、铁壁两关的碑文拓本,证明这六、七十里土地历代均属中国领土。英国侵略者理屈词穷、恼羞成怒,竟命令步骑兵向我陇川县章凤街攻击。愤怒的群众奋起抵抗,把侵略头子奥氏从马上拉下来,拔刀要杀,吓得他连声告饶,答应滚出我境。

被英帝国主义强占的木邦、孟艮等地区内的各族人民,对英帝国主义的占领极其仇恨,长期进行着反英斗争,使英帝国主义在这一带地区的统治长期不能稳定。

(三)江心坡事件

江心坡位于今缅境恩梅开江与迈立开江之间,矿藏资源丰富。历史上系云南里麻长官司辖地,自元代以来均属云南土司管辖。

英帝国主义占领缅甸之初,即派出两个英国人入江心坡探查情况,测绘地图,即已觊觎江心坡。因遭到当地群众抵制,费时四年没有搞到多少东西。民国九年(1920)英复派缅甸人孟沛携带巨款,购备礼物收买山官,才得着手在边境探查。英帝又恐当地头人和群众反对,便于民国十五年(1926)春,邀请坡内山官到密支那赶摆(类似庙会),请客送礼,并把较大的山官邀到仰光观光,大肆进行拉拢。是年冬,英军三百余人,马千匹驮粮秣武器,由密支那经奎土分三路大举入侵江心坡。民国十六年(1927)春,由交口入侵的侵略者,遭到当地爱国群众伏击,击毙英军官一名、士兵数名。英国侵略者大肆进行报复,放火烧毁附近村寨,并逮捕了头人和反帝骨干13人。其后每年秋天辄意进兵,人数均一千左右。

江心坡人民世世代代为中国人,一旦遭到帝国主义迫害,莫不咬牙切齿。民国17年(1928)秋,派代表董卡、张旱扎两人携带木刻信物到腾冲,请求国民党政府予以支援。他们表示,如英国侵略军不退出江心坡,希望政府以武力对付,城内人民愿为前驱。国民党政府与清政府同样腐败无能,屈从帝国主义,丧权卖国,致使我领土江心坡被帝国主义所侵占。

(四)关于勐卯三角地

勐卯(今瑞丽)三角地区(缅甸称南碗三角地区),面积约222平方公里。截止1960年,共有村寨五十个,居民主要是傣族、景颇族,人口约五千人。


勐卯三角地区原属我国领土。明朝万历元年(1573),为了加强边地防守,云南巡抚陈用宾在滇西边防的要冲和隘口设置了铁壁关(位陇川县吕良之等练山与垒弄附近,即今缅甸之洋人街境)、铜壁关(位盈江县铜壁关蛮哈山之布岭山顶)、巨石关(位盈江县昔马山顶)、万仞关(位盈江县勐弄之勐弄山顶)、神护关(位盈江县勐夏之勐戛山)、虎踞关(位于陇川县章凤西南缅境之邦抗山)、汉龙关(位今缅境邦久、勐密二山以南)、天马关等八个关口,著名的天马关就设置在勐卯三角地之邦久、勐密二山间,故旧时勐卯三角地又有“天马关”之称。在清朝,该地区归我国勐卯土司管辖。光绪二十年(1894)一月二十四日,中英两国签订的《中英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款》明确将该地区划归中国。但在1894年以前,英国未经中国政府同意,擅自修筑了一条自缅甸八莫起穿过这一地区至南坎的公路。光绪二十三年(1897)二月四日,英国要挟清政府在北京签订了《中缅条约附款暨专条》,对勐卯三角地区作了如下规定:“此段地英国认为中国之地,唯是地乃中国水租与英国管辖,其地之权咸归英国”。以后又议定,英国每年向中国交纳一千卢比的租金。

图源:董嘉瑜,杨伟兵 :《地理认知与边界划定: 清末滇缅边界变迁研究》,《历史地理研究》2020年第4期。

在清朝、北洋政府和国民党统治时期,中国政府从未向英国政府提出过关于收回勐卯三角地区的交涉。1948年缅甸独立后,国民党政府虽停止收受租金,亦没有向缅甸提出收回的要求。

1956年中缅举行谈判和以后的边界谈判中,我国政府一再向缅甸政府提出,对勐卯三角地区的“永租”关系必须废除。但考虑到缅甸的一条主要公路穿过勐卯三角地区,缅方放弃这一地区有实际困难,而在阿佤山区“一九四一年线”不合理地把班洪部落的一部分和班老部落的全部划归缅甸,因此,我方提出了以勐卯三角地同班洪、班老两部落在“一九四一年线”以西的辖区相交换的建议。后中缅两国政府达成协议。1961年5月,勐卯三角地正式划归缅甸。

(五)片马事件

片马、古浪、岗房地区,位于高黎贡山西麓。居民主要是茶山族(景颇的一个支系)和傈僳族。该地区元朝属云龙甸军民府,明代归永昌府茶山土司管辖,现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。

图源:董嘉瑜,杨伟兵 :《地理认知与边界划定: 清末滇缅边界变迁研究》,《历史地理研究》2020年第4期。

英帝国主义于清光绪十一年(1885)春侵占缅甸后,更欲夺占我云南之江心坡及片马地区。光绪二十五年(1889)一月初,英人数百率“蒲夷”千余人从缅甸瓦宋经西尼库、坦加卡北进,由罗孔侵入我茨竹、派赖等寨,将村寨焚杀一空,烧杀土升、土民114人,我滇滩外土把总左孝臣召集土司率兵抵抗英军,是役我方死亡百余人,左孝臣殉职。此为英帝国主义入侵片马的开端。

宣统二年(1910),登梗土司赴片马各寨收税,“什取二、三,夷民不堪其苦”,因此与头人、群众发生冲突,土司遂烧毁民房。头人伍嘉源、徐麟祥等控诉于水昌府,知府曾逮捕登梗土司,后因受贿土司竟得释放。头人不满,即暗自到密支那活动,受到英帝国主义者的接待,驻腾越英领事还亲自到片马查勘。云南总督得知后,即令将伍嘉源、徐麟祥逮捕入狱,并报请清廷照会英国驻华大使,表明云南土司与边民冲突事件,纯系中国内政,英国不得过问。而英照复仍坚持以高黎贡山分水岭为界。是年十月,英兵五百巡驻北界,十二月又派兵二千人和马二千五百匹直抵片马,遍挖营地,为久驻之计,并胁迫派赖各寨投降,声言高黎贡山以西是英国领土。云南总督李经羲欲以武力解决,清廷不许,后经外交解决无效。我全国举国震动,为捍卫我国领土完整,反对英帝侵略,我国人民立即掀起了强烈抗议英帝国主义入侵片马的运动,要求英国撤兵,这就是历史有名的“片马事件”。

宣统三年(1911),英国驻华大使朱尔典致清外务部的照会中,虽然正式承认“片马、岗房、古浪三处各寨”属于中国,但英又无理坚持以高黎贡山分水岭为界,并于正月间在高黎贡山山巅分筑炮台,电灯远射照到怒江渡口。同时,继续侵占登梗,入侵浪速,在茨竹、丫口等地私立界桩,强收户税,步步进逼。在此情况下,清政府准备屈从,拟将片马永租与英。不久,辛亥革命爆发,事遂中止。民国元年(1912)八月,英国又在片马设置岗警,在丫口、班瓦、明光外六丫口私立界桩,在他戛建造营房,购粮运械,加紧兴修由片马经独龙江通西藏的公路。民国二年(1913)12月4日,英人孟姬率英军五、六千人到片马,并由片马东南分路进兵,一路经卯照至称戛,一路经鲁掌、登梗抵六库,一路从明光出腾越。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,英帝无暇兼顾,又因片马穷乏供给不济,曾一度撤兵。民国十一年(1922)夏,英军又卷土重来,再度占据片马,建衙署,筑营垒,阴谋长期霸占。

1956年以后,中缅两国政府边界问题谈判达成协议,将片马、古浪、岗房地区归还我国。根据1960年中缅边界条约规定,应于1961年5月4日交还我国,由于缅政府一再要求,延至同年6月4日始移交。

(六)关于“一九四一年线”

“一九四一年线”即中缅原南段未定界,全长308公里又192米,该地区面积为1700多平方公里,均系佤族,1960年中缅定界前,区内共有40个部落,34万余人。

光绪二十年(1894)和光绪二十三年(1897)中英两国签订的有关中缅划界的条约中,对位于阿佤山区的这一段边界(从南朋河汇入南汀河处起,到南马河汇入南卡江处止)都有明文规定,但因有关条文矛盾重重,因此,这段边界长期没有划定。

光绪二十六年(1900),中英两国政府派员会勘这段边界没有取得任何结果。此后,英国积极向阿佤山区伸入。民国二十三年(1934)英军侵略炉房、班老和班洪部分地区,爆发了震惊中外的“班洪事件”。民国二十四至二十六年(1935~1937)中英两国再次派人合组了勘界委员会勘察这段边界。在“国际联盟”所派的“中立委员”(瑞士人伊思林)享有决定大权的情况下,勘界委员会提出了一条基本上符合英国要求,而对中国不利的所谓“条约线”和一条在“条约线”的基础上作了某些局部修改的所谓“修改线”,供两国政府谈判定界时参考(后来确定的“一九四一年线”基本上就在上述两条线之间)。

亚新地学社出版的《云南省明细地图》局部葫芦王地放大图,左幅出版于1939年(葫芦王地国界标示“未定国界”),右幅出版于划定“一九四一年线”后的1943年(葫芦王地国界标示“已定国界”),对比能看出明显的不同。左图将“中缅南段未定界”延伸到了萨尔温江,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廖心文指出,实际上地图并不是根据统治范围或交涉范围绘制,仅仅是将地图上的未定边界推出,没有任何交涉和行动。

民国三十年(1941)6月18日,英国以封锁中国交通线作为压力,同国民政府以换文方式划定了这段边界。这就是“一九四一年线”。但因太平洋战争爆发,这段边界没有树立界桩。按此线,原属我国的弄球、莫龙等地被划去,因而将西盟山区分割;北部按“条约线”及“修改线”都应归中国的户莫、南大等地亦被划在界线之外,几十年来力争的公明山、阿佤山中心地区及炉房矿区都被国民政府一举丢掉。

1952年6月至1956年5月,我军因追则蒋帮残部曾进驻“一九四一年线”以西1300多平方公里的地区。根据中缅双方1956年11月达成的协议,在缅军自片马、古浪、岗房地区撤出的同时,我军于1956年底分三批撤离“一九四一年线”以西地区。

(七) 班洪事件

班洪、班老地区,在元、明、清代是我国耿马孟定土司的辖区,银、铅矿藏丰富,明代以来曾经开采,清中叶乾隆初年(18世纪50年代),云南石屏人吴尚贤开设之著名的茂隆银厂就在这里,数百年来堆积如山的银矿渣中尚含铅百分之三十以上。对阿佤山区的丰富矿藏,英帝早已垂涎。民国23年(1934),英国悍然以武力侵占班洪、班老,爆发了震动中外的“班洪事件”。

图源:董嘉瑜,杨伟兵 :《地理认知与边界划定: 清末滇缅边界变迁研究》,《历史地理研究》2020年第4期。

民国十九年(1930)后,英帝收买、勾结班弄回民上层分子马英廷、水邦王胡玉汉户板头人宋忠福等盗运矿渣提取铅矿,并且还密勘矿藏。民国二十二年(1933),英国即与班弄、永邦的几个民族上层分子私定开矿条约,同时集结武力,修筑公路,图谋以武力掠夺。英国经过一番部署后,递于次年1月12日派兵侵占矿区炉房(炉房系以班洪为首的班洪、班老、水邦三个部落的共管地,“班洪事件”后,为英帝支持的水邦部落独占,但班老头人和群众则一直认为炉房属于班老)和全厂,激起我全国人民的愤怒。同年2月,在佤族人民的推动和支持下,班洪与班老王邀请周围十余部落,集会班洪、剩牛立盟,誓把英国强盗驱出我神圣领土之外,并立即组织了三支武装力量约三千余人反击侵略者。双江、景谷、澜沧、耿马等县各族人民纷纷响应支援,组织了以景谷人李占贤为首约一千余人的“西南民众义勇军”,是年6月开始赴班洪前线,配合佤族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。战事持续半年多,重新夺回了炉房。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的一再压迫,义勇军才被迫于9月从炉房撤出,佤族人民的反英斗争就这样被压抑了下去。英军重占炉房,直至民国三十二年(1943)日寇进犯阿佤山时为止。

在全国舆论的强大压力下,国民党政府被迫与英国谈判,准备做第二次中英勘界[第二次勘界在民国二十四年(1935)冬至民国二十六年(1937)春]。此时正值“班洪事件”之后,以班洪王为首的十七王(即十七部落头人)多次集会,提出“以怒江为天然界线”,发出《告全国同胞书》,并致函“中立委员会”。表示,誓死不归英,否则即便剩一枪一弹,亦必须奋斗到底,就是血流成河,也断不做英国之奴隶。他们拿出数百年前中国朝廷颁给的印鉴,证明他们自古就是受中国政府统属的。英帝理屈词穷,恼羞成怒,就以大军进攻公明山以北和以西各部落,“英军千余,以硫弹、机枪焚击轰炸,土焦尸横”,屠杀反英头人、群众。搜缴中国历史文物。这次各部落人民虽然牺牲惨重,但始终英勇不屈,继续坚持反抗英帝国主义对这一带地区的强占。

但是,媚外卖国的国民党政府1941年6月同英国政府换文规定的“一九四一年线”,不仅丢失了炉房等地大片领土,甚至将班洪部落的一部分和班老部落的全部划在缅甸境内。在民国三十年(1941)至1953年期间,英国和缅甸的军政势力都未能进入两部落在“一九四一年线”以西的辖区。1953年缅甸军队进驻到班老部落地区。但这两个部落屡次酝酿武装反抗,不愿接受缅甸的统治。

在中缅两国举行的边界谈判中,我国向细甸提出以勐卯三角地交换班洪、班老两部落在“一九四一年线”以西的辖区的建议,后达成协议,我于1961年6月16日正式接管。

(八) 法国侵占猛乌、乌得

老挝北部之猛乌、乌得,原是我国云南“西双版纳”中的一个版纳,清朝属于宁洱府(今普洱县)管辖,清光绪二十一年(1895)被法国吞并。

光绪九年(1883),法国灭亡越南后随即武装入侵我云南麻栗坡、马关两县,强迫猛洞、保良街、那砺、那董等地人民缴纳粮赋,并在马关的石丫口构筑工事碉堡,作为进一步侵略云南的据点。法国侵略者的强盗行径,引起了这一带地区各族人民的极大愤慨,光绪三年(1877)起,在苗族项崇周的领导下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武装抗法斗争,斗争坚持八年之久,迫使法帝于清光绪十二年(1886)将猛洞一带7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归还我国。

清光绪二十年(1894)《中英条约》公布,法帝对此极不甘心,借口参与三国干涉退还辽东之“功”,强要清政府割让云南边界江洪之猛乌、乌得等地作为“补报”。在法帝压力下,清廷竟答应了这一无理要求。在光绪二十一年(1895)的《中法界务专条附章五条》中,将上述两地割给法国。当地的土司和群众都不愿归法,向清政府派往“交地”的官员“涕泣哀求,甘愿让地不让利,永为中土臣民”。

猛乌、乌得是西双版纳傣族和其他民族世代居住的地方,被法国吞并后,各族人民起而反抗。光绪二十一年(1895)七月十九日法军进占猛乌、乌得时,傣族等各族人民撤离村寨,孤立侵略军。猛乌、乌得的土司在傣族人民群众的支持下,曾和当地汉族陈玉成、李萃庭等,密商武装赶走法国侵略者,不幸消息泄露,一些领导人被法军逮捕,在押解途中,群众拥至,将押解官枪杀。法军随即进行残酷镇压,在猛乌、乌得各地大肆烧杀掳掠,人民不得安身,纷纷迁入界内勐腊。宣统元年(1909),李萃庭、陈玉成等又组织傣、汉人民在沿边一带坚持武装反法斗争。为此,法国曾照会清廷加以镇压。在此后长时期内,当地各族群众以抗拒税收和不卖物品给法军等形式,继续进行反法斗争。

——摘自昆明军区司令部作战部《云南边防工作手册》。

选自《云南省志》卷49 《军事志》,云南人民出版社 , 1997年。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